本报讯 记者李蔚然报道 6月3日中国十大配资app,正在南京江东门纪念馆旁取景的《南京照相馆》剧组首次向媒体开放探班。导演周楠与编剧团队透露,影片并未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选择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的20天,通过一家仅有18平方米的老照相馆折射“南京大屠杀”前后普通家庭的命运。周楠说:“我们想用可验证的细节,让观众看到历史怎样落在一张底片上。”
为还原照相馆的日常,剧组调阅了南京市档案馆135卷民国商业档案,发现当时南京照相馆普遍使用德国Agfa 120胶片和美国Kodak 3A相机。道具组据此复刻了8台同款相机,并找到仍保留银盐冲洗技术的杭州“留真社”学习传统冲印流程。摄影师王博学介绍,剧组未使用数字中间片,而是用1940年代配方的D-76显影液,在35℃恒温条件下完成首批试片,“影像颗粒感与当时报刊照片完全一致”。
编剧秦雯带领三名助理,用两年时间走访了7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和2名日本侵华老兵后代,累计整理口述史文字记录42万字。剧本最初设定照相馆主人为男性,但一位名叫李秀英的幸存者回忆“隔壁小馆老板娘把底片缝进棉袄”的细节,促使编剧将主角改为女性。秦雯说:“历史材料里留存的往往是男性视角,我们希望补上女性如何在至暗时刻保存记忆的那一块拼图。”
展开剩余57%影片最复杂的场景是“安全区影像传递”。史料显示,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曾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日军暴行,但胶片如何送出南京一直语焉不详。编剧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旧档案中找到1938年1月3日“一名女护士携带医疗底片离城”的记录,据此设计了照相馆女掌柜与护士交换底片的情节。该段对白只有97个字,却拍摄了6天,原因是演员需要学会使用1940年代的手摇过片器,且台词中的柯达安全灯编号必须与现存文物一致。
影片还首次在国内电影中复原了“南京安全区通行证”的原始尺寸与字体。美术指导李淼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找到马吉牧师后人捐赠的通行证原件,用3D扫描技术重建铅字排印痕迹,再交由南京古籍印刷厂手工排版。通行证上的钢印来自1935年南京市政府警务厅的原始模具,该模具由一位民间收藏家在影片筹备期间无偿借出。
与以往同类题材不同,《南京照相馆》没有采用黑白影像贯穿始终,而是在胶片颗粒、色彩饱和度和画幅比例上做“渐进式褪色”:影片前20分钟为彩色,随着日军逼近,画面逐渐减色,至城陷当日转为全黑白,直到片尾出现真实历史照片时才恢复彩色。调色师曲思义解释,这一技术参考了柯达1942年技术手册中“银染料褪色曲线”,确保色彩变化符合早期彩色胶片自然老化规律。
影片预计2025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国上映,目前尚未启动商业宣传。南京市档案馆已确认,将接收剧组使用的全部道具及1∶1场景模型,作为“城市记忆工程”永久馆藏。副馆长张建宁表示:“这批实物与影像数据将首次向公众开放,研究者可在馆内调取4K扫描底片,与现存历史照片进行像素级比对。”
探班结束前中国十大配资app,周楠在片场黑板上写下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一则简讯:“南京城入城式隆重举行。”导演说,这块黑板拍完就会送进档案馆,“我们希望把电影也变成一张底片,等几十年后仍能显影。”
发布于:河北省顺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